精雕细琢方成器
-----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循环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翁国娟

站在嘉兴港区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区(原嘉兴港区乍浦化工区)的围海大堤,举世闻名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近在咫尺。抬头望去,在烟波浩渺之间,那座美丽的长桥恰如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正由北向南游弋穿梭而去,其气势磅礴,却又带着几分空灵飘逸之态。
200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破土开工之时,位于北岸的嘉兴港区乍浦化工区也是刚刚起步。八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跨海大桥上早已是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当年的那个“新生儿”呢,也在不知不觉间迅速长大了,记忆中的荒僻的小渔村早已不见踪影,而今矗立在世人面前的,俨然是一座初具规模的欣欣向荣的临港石化工业新城。
独辟蹊径,确立循环经济新思路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浙江省虽然化工总量排在全国第五,堪称“化工大省”,但专业的化工园区却不多,包括乍浦化工区在内,总共只有四家,另三家分别位于宁波、上虞和衢州。与其他三家相比,乍浦化工区成立时间最晚,规模也最小(一期规划用地仅4.5平方公里)。小小弹丸之地,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嘉兴港区管委会在园区成立时首先面对的问题。
“起步晚有晚的好处,有同行的经验教训在前,我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很多园区都有过先污染后整治的经历,我们没有。” 嘉兴港区党工委书记王照祥对记者说,“经过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我们确立了园区发展的三项基本原则,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这三项基本原则,是乍浦化工区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日本帝人化成株式会社聚碳酸酯项目是乍浦化工区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那是2002年,帝人首次派代表到乍浦考察,当时园区还在筹建,基础配套设施几乎空白。帝人虽然非常看好乍浦地处港口、毗邻上海的优势,但缺乏基础配套毕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对于去留问题显得有些摇摆。为挽留帝人这只“金凤凰”,嘉兴市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在引进帝人项目的同时,将本地企业嘉化实业集团的离子膜烧碱、硫磺制酸以及热电等项目也同步引进,以解除帝人对于基础化工原料和热电供应的后顾之忧。
事实证明,乍浦化工区开局的这步棋走得非常成功。帝人和嘉化同时入园,不仅开启了园区招商引资的新局面,也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入,为后来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和放大创造了条件。最重要的是,受该项目的启发,港区管委会开始意识到:对于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均十分有限的乍浦化工区来说,实施产业链招商,发展循环经济,也许是唯一可行的也是理想的出路。
帝人的入驻有效地提高了乍浦化工区在行业中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开始关注这个新兴的区域。2003年,嘉兴三江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环氧乙烷(EO)项目前来落户;2004 年,另一家日资企业德山化工(浙江)有限公司,也将气相二氧化硅项目建在了这里。之后以色列化工、韩国湖南化学等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化工公司也纷纷向园区伸出橄榄枝。
这些企业之所以看中乍浦化工区,除了被园区的天然条件所吸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效应。
基于园区在化工新材料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且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个产业的巨大潜力,2005年,嘉兴港区管委会做出了继续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决策,并对产业链招商方向进行了科学规划。与此同时,园区加快了对工业管廊、污水集中处理、应急中心等其他软硬件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为提升园区品位、吸引优质项目奠定基础。
在经过短时间的探索之后,乍浦化工区很快找到了那条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也就是:以循环经济为主题,集中精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的精品园区。这,也成为他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
观念先行,构筑循环经济新体系
到2010年底,乍浦化工区已经建成的4.1平方公里土地上,已集聚了30多家化工新材料企业。产品覆盖了工程塑料、硅材料、合成橡胶、环氧乙烷及其下游产品等多个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外资项目,涉及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新加破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遵循产业链招商的发展思路,乍浦化工区在入园项目的筛选上,十分注重项目之间的产业衔接关系。入驻项目除了要投资大、技术新,还须具备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实现新老项目之间的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在这里,甲的产品往往是乙的原料,乙的某个产品或许是丙的助剂,甲、乙、丙所需的某种原料可能全都来自于丁。通过这种资源的循环流动,犹如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将区内众多企业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企业联盟,相互依存,共同进退。
在这个交错纵横的循环经济网络中,三江化工有限公司无疑是最为典型的案例。2003年成立的三江化工,是国内唯一的民营环氧乙烷制造企业,在短短不到8年的时间里,它通过对内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对外实施兼并重组,迅速成长为当地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三江化工的扩张模式,走的是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并举的道路,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尤其是2008 年,三江化工将乍浦化工区唯一的基础化工原料和能源供应商——浙江嘉化工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后更名为浙江嘉化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说将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三江化工董事长管建忠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精心制作的企业物料循环利用图。一张是三江化工的,一张是嘉化能源的。
三江化工目前建有环氧乙烷装置三套,年生产20万吨EO/年;2万Nm3低温乙烯贮存装置二套;20万吨/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装置一套,6000Nm3/h空分装置二套,8000Nm3/h氮气液化装置一套,5万吨/年二氧化碳装置及公用配套设施。公司从海运进口乙烯,除了自己用于生产环氧乙烷外,同时还供应给浙江信汇新材料有限公司和福瑞德公司;公司主导产品环氧乙烷,通过工业管廊输往一墙之隔的嘉兴金燕化工有限公司,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每年用量在7万吨以上;空分装置生产的氮气企业自己用不完,供应给同在园区的浙江合盛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信汇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
嘉化能源(即原嘉化工业园)是最早入园的企业,当初入园是为了给帝人公司配套,为之提供基础化工原料硫酸、烧碱以及蒸汽、电力等,随着入驻企业增多,嘉化的地位和作用亦日益提升。嘉化能源目前拥有6万吨/年离子膜烧碱装置一套,3万KW/h热电联供装置一套,3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一套以及配套公用工程。园区企业从事化工生产所必需的基础化工原料包括氢氧化钠、液氯、高纯盐酸、98%硫酸、发烟硫酸、液体三氧化硫、氯磺酸,还有蒸汽、纯水,均由嘉化能源提供。与此同时,公司也从三江化工、合盛硅业、浙江信汇、金燕公司将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
除了三江化工、嘉化能源在乍浦化工区形成了一个放射状的物资输送网络,其他企业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密切的物资往来关系。比如浙江信汇从嘉化购买烧碱和蒸汽,从美福石油获取丙烯,也从三江化工购买乙烯;东方油脂公司将天然油脂供应给赞宇科技;主要为帝人配套的岩谷气体(嘉兴)有限公司,其生产的氧气、氮气、混合气体、冷煤气等,不仅供应给帝人,也提供给园区其他多家企业等等。
经过八年的精心打造,乍浦化工区产品循环链式化的特征已十分明朗。其中最主要的产业链有四条:一是以浙江合盛硅业、德山化工、联合化学等企业为主的“气相二氧化硅——有机硅单体——硅橡胶材料”产业链;二是以美福石油、鸿基化工、福瑞德、帝人聚碳酸酯、三江化工、庆安化工、东方油脂、赞宇科技等企业为主线的“烯烃——环氧乙烷——橡塑材料”产业链;三是以协成硅业为主的“多晶硅——光电池”光伏产业链;四是以浙江信汇、传化集团合成材料基地为主的合成橡胶产业链。可以说,基于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体系已初步完成。
当然,目前这些产业链仍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之中。
政企互动,争做循环经济践行者
最近两年,随着园区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嘉兴港区管委会遂将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从招商引资转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打造新型生态化工园区方面。管委会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王照祥任组长,经发局、环保局等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机构。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强力实施,以推进节能减排为契机,管委会有效运用法律、政策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一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在公用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也加快了步伐。
在园区管委会的有效引导和大力推动下,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区内企业纷纷行动起来,主动加入到循环经济践行者的行列。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寻找着一切可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的途径:有的对生产装置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三废”排放大幅下降;有的积极开动脑筋,将废弃的资源重新加以利用回收,实现降本增效;有的是两两合作,共同开发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双赢。企业的主动参与,为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比如嘉化能源旗下拥有硫酸厂、烧碱厂和热电厂,是典型的用能大户。为降低能耗,2008年该公司热电厂通过开展一系列技改行动,使两个消耗指标发电标煤耗(g/kwh)和供热标煤耗(kg/GJ)得到明显下降,均低于省平均标准;其中发电标煤耗指标为331 g/kwh,仅为省指标(360 g/kwh)的92%,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为了减少废气排放,该公司还采用了高效静电除尘器和烟气脱硫装置,从而大大降低了废气中微细粉尘和SO2的含量。
在环氧乙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废气,三江化工投入巨资上马了一套先进的CO2回收装置,将废气全部回收,经净化处理再对外销售,2010年共销售CO2产品5万吨,创利900万元;嘉化能源从德山化工回收21%盐酸废料,经提纯处理,重新又供应给德山化工,实现了零排放;庆安苯酐废水回收项目,利用苯酐反应的废水中含有大量顺酸溶液,回收制成富马酸,可年产3000吨,供应给三江化工作为原料,每年可产生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类似这样的生动案例还有许多。据初步统计,循环经济项目每年为区内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达到1.6亿左右,真正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这些年循环经济做下来,我有个很深的体会,所谓的三废,只要好好地加以利用,每一样都是宝贵的资源。”管建忠说。
与此同时,乍浦化工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为循环经济推行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港区先后投入累计25亿元资金,建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网络,其中包括220千伏变电所一座,110千伏、35千伏变电所各两座;供水能力为5万吨/日、2.5万吨/日的工业、生活水厂各一座;装机容量为3.7万千瓦的热电厂一座;工业和生活污水由企业处理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后,进入公共污水处理管网系统进行集中处理;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热网管道网络,开发区内投产企业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大大减少了煤、油锅炉带来的污染,同时也使区内热电厂发电余热得以充分综合利用;投入1952万元,在区内铺设天然气管道;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管廊系统,蒸汽、冷却水、废气及各种原辅材料管道,通过公共管廊把区内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既提高了园区环境安全系数,也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雄鹰展翅,再谱循环经济新篇章
奉行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为乍浦化工区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0年,该园区临港石化产业(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亿元,是2003年的10倍;今年又有14个大项目集中开工或者投产,预计明年即可突破300亿元。根据《嘉兴港区“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建成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培育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大关,形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5家,其中达100亿元的4家,达200亿元的2家。”
乍浦化工区独树一帜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于中外优秀化工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2010年5月,世界五百强企业韩国乐天集团湖南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在华直接投资新建的第一家化工企业——湖石化学(嘉兴)有限公司,在乍浦化工区启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额为6.5亿元,一期上马5万吨/年乙醇胺和3万吨表面活性剂项目,计划于201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基于环氧乙烷巨大的市场潜力,该公司主动与三江化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三江湖石化工有限公司,将共同建设年产能20万吨的环氧乙烷生产线,目前一期10万吨/年装置已经实施,计划2012年投产;今年5月,传化集团与嘉兴港区签约,将投资80亿元的合成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落在了乍浦。该项目未来将着重发展以C4、C5为主的合成橡胶品种。首期5个项目投资32亿元,其中10万吨顺丁橡胶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23亿元以上,二、三期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新企业不断加盟,先入驻的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增资扩股,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今年7月20日,浙江信汇一期5万吨丁基橡胶项目正式投产,同时投资13亿元的二期7.5万吨卤化丁基橡胶项目也开始启动,预计明年10月即可建成投产,届时信汇的丁基橡胶(含卤化丁基橡胶)产能将达到15万吨。按照公司规划,到“十二五”末,信汇的年产能要达到5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另外,桐昆集团控股的嘉兴石化有限公司,也将再投资18亿元上马120万吨/年PTA项目(二期),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占尽天时地利的三江化工,近年来在石化领域的投资动作更是接连不断,而且动辄大手笔。除和韩国湖南化学合作建设环氧乙烷装置外,该公司旗下的永明石化公司也上马了一套6万吨/年环氧乙烷项目(年产值15亿元),日前宣布开车成功;嘉化能源投资12.7亿元,建设40万吨/年功能性表面活性剂项目,已开工建设;2010年8月28日,三江化工斥资1.2亿从中科院大连物化所购得甲醇制烯烃专利技术使用权,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筹建工作随即启动,该项目投资总额高达30多亿元,计划2013年6月建成中交,年底投产。届时,三江化工将形成年产30万吨乙烯、39万吨丙烯的产能,产业链条将进一步拉长,企业层次、规模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选择增资扩建的其他区内企业还有合盛硅业,二期6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年产值12亿元)今年已经投产;壳牌石油3万吨/润滑油技改项目今年建成;协通硅业4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总投资1亿元)日前开工启动建设,等等。
乍浦化工区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石化行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2006年,该园区被浙江省政府列为“浙江省生态化建设和改造试点园区”,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008年,被中国石化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中国化工新材料冠名的化工园区;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2010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的“循环经济专家行”活动组,专程来到乍浦化工区进行调研,获得了一致好评。
王照祥书记表示:“十二五”期间,嘉兴港区将紧紧抓住国际石化产业深入调整转移和浙江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品牌集聚效应,以港口岸线资源以及靠近上海石化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为支撑,继续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并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将乍浦化工区打造成为在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园区。他们将沿着这个既定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嘉兴港区乍浦化工区,在港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如同一块璞玉,经过精心的雕琢,如今已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