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全国各地在统筹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工业生产的恢复,也包括社会运行、生活节奏的“复苏”,使 遥感卫星的“热值”观测数据快速上升。看着大地从一片沉寂到标示“热度”的红点迅速扩大,就像一名暂时蛰伏的善跑者,正在逐渐舒展筋骨、释放能量。
利用遥感卫星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观测整个长三角地区,颜色越红代表热异常数量越多。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识别工业燃烧,以及焚烧秸秆、山火等地面燃烧情况。在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区域,这种热异常大多意味着存在工业热源。
观察一月下旬与二月下旬的卫星数据,与春节期间相比,2月19日起的一周内,长三角区域内的热异常密度增长了数十倍。
新华社在分析卫星遥感数据统计时,特别提到了 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区)。该园区连续4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三名,2018年规模以上产值1900亿元,拥有一家千亿企业、两家百亿企业。从2月9日下达复工通知到2月13日,宁波石化区90%以上产能恢复,超过13000名员工在岗。随着疫情形势的转变,管委会及时把企业复产复工程序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帮助企业解决酒精、口罩、测温仪等防疫物资。到月底,园区直管的141家工业企业全部复工,16499名员工到岗上班,到岗率达到84.22%。
中国中、东部地区,通过遥感卫星观测数据可见,这片广大的土地正在快速“回暖”。中国“热度”提升的背后,是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关键性举措。虽然面临招工难等诸多挑战,根据各省公布数据,自2月10日起两周左右,中、东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那些年GDP高达万亿的城市也在向100%复工努力。
中国经济能否稳定发展,不仅与14亿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也牵动着全球凉热。考验突如其来,在符合防控疫情需求下高效复工复产,对于中国而言,是应对疫情大考的必答题。
冬寒已尽,春风渐暖。中国“热”起来,人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