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获得者田禾院士
从国际上最早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到国际首次利用荧光信号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状态;从原创性提出振动诱导发光(VIE)新概念和新机制,再到开创动态共价键、非共价键及光响应基团构建智能超分子聚合物新策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30余载深耕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化学相关领域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作出重大贡献,也因此于近日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树报国之志
立科研尖端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瞄准分子机器这个世界最前沿尖端的科学问题,田禾院士带领研究团队,针对分子机器的状态表征方法复杂、难度大以及信号读出灵敏度低的缺点,首次提出用荧光信号来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状态的思路,构建了一系列光学输出信号的功能分子机器,解决了分子尺度上精确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的关键问题,发展了微观分子机器在界面定向排列的方法,实现了分子机器在微纳米尺度下的功能输出。
如何使微观分子机器实现功能化和实用化,也是众多国际科研团队面临的前沿挑战。田禾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分子机器与纳米颗粒进行连接,精准实现了人工分子肌肉在分子尺度的收缩—舒张功能,并巧妙地将分子机器横跨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首次实现人工分子机器在离子跨膜运输领域的应用,为分子机器的功能化与实用化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田禾院士团队聚焦解决了功能染料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聚合物,拓展了超分子聚合物在生物及智能材料领域的应用。其中,光变色浓缩液、光变色树脂等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变色镜领域。
树一流目标
领学科发展
“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多年来,田禾院士以建设国际领先的精准化学与分子工程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为契机,带领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学科,聚焦精准可控合成、精准表征分析、精准模拟计算等领域精耕细作,在精准化学与分子工程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在他的带领下,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部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相继获批成立;2010年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2017年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ESI排名进入全球前万分之四……
田禾院士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培养。经过20年的坚持不懈,田禾院士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一流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学科布局,坚持“引”“育”并举,在汇聚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国际学术大师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截至目前,田禾院士已经培养了博士毕业生60余名、硕士毕业生50余名,其中不乏“杰青”“优博”等精英才俊。
立时代潮头
促源头创新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风向标。如何助力上海打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创新“浓度”,更好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田禾院士带领科研团队,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从全球范围内引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多位国际知名教授,先后领衔建设教育部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创新引智基地、上海市精准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平台。
2017年10月,田禾院士联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费林加院士,在华东理工大学建设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促进有机智能材料与分子工程的源头创新,努力在动态化学领域引领学科未来发展。
目前,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的仪器设备已基本搭建完成。“这里将设立化学合成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提升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速度。”田禾院士表示,现在很多化学合成还像“手工作坊”,今后这些合成任务可以交给AI机器,它们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这将大大加快研发的速度。
“我将继续瞄准核心技术,潜心科学研究,培育时代新人。”田禾院士表示,以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国际合作新机制,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年轻人才培养新策略,为对接国家战略建设上海科创中心,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国际影响力的新思路与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