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为氢能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和可能,也再一次掀起了氢能的热潮。未来,清洁氢将在可持续能源中承担重要角色,对工业减碳和交通行业减碳作出重要贡献,特别在规模性能源储存上有竞争性优势。这是在日前举行的2021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氢能发展作出的研判。
氢能热潮扑面而来
自从2018年“氢能元年”以来,氢能产业的发展便一路高涨。近几年,我国的氢能产业更是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后,我国对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同时也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这意味着氢能成为了我国能源转型的重大需求。”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保国强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资本和金融事业部新兴业务研究与规划专家邢璐也表示:“氢能作为清洁替代能源日益受到关注,在过去也出现过几次发展热潮,然而在此次的氢能发展热潮中,出现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驱动力,那就是可再生能源有了大规模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氢能“制—储—运—加—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符冠云也表示,我国氢能的发展保持迅猛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超过30个地方政府发布了氢能发展相关规划,涉及加氢站数量超过1000座、燃料电池车数量超过25万辆,不论是规划数量还是发展目标,均比2019年有大幅提升。
走绿色多元化之路
面对当前氢能的发展热潮,氢能如何发展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对此,会上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当前制造氢气的方式按照生产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排放,称为灰氢;二是经过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捕集,称为蓝氢;三是通过电解水、生物质制氢,称为绿氢。
符冠云认为,我国氢能的发展从近中期来看,应该以蓝氢、绿氢来保证氢气增量需求为主。在确保资源供应和氢气需求相衔接的条件下,可以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在“弃电”现象严重地区建设现场制氢项目,实现清洁制氢、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和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从中长期来看,应着力于打造绿氢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低碳氢源结构。”符冠云还指出,我国氢能发展应围绕“难以减排领域”,统筹经济效益、节能减碳和产业发展等因素,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
据了解,去年氢能在我国多元化应用示范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比如,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工,成为我国煤制烯烃行业首个引入绿氢的项目,已于今年2月投运。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也已投运。该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取合成燃料,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二氧化碳利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王保国介绍:“电解水制氢是绿氢的一种。我们提出了双极膜电解水制氢的方法,能够大幅降低电解水的能耗。主要原理是通过电解水方式将电能转化为氢气,与天然气混合后成为加氢天然气,最终以燃烧方式释放能量。这样制氢的好处在于既有利于大规模转化以及长时间储存,又能够实现远距离输运,具有商业化应用的价值。”
完备技术标准链条
当前,氢能发展的热潮奔涌而来,但伴随着发展热潮的出现,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与之匹配。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对于氢能的后续发展,希望能够明确氢能定位,确定不同种类氢的定义和标准,扩大应用领域。并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规则、规范和标准,明确工业减排或交通减排的目标以及时间节点,鼓励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鲍威介绍:“今年,我们将加快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关键标准修订,尤其重点围绕氢安全、加氢站通用要求、加氢站核心设备、加注协议等方面,加快推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氢品质检测、氢储运等方面的标准项目立项。另外,我们还会编制氢能标准体系白皮书,以及组建全国氢能标委会标准化工作组。希望能尽快建立完备的氢能技术标准链,推动我国氢能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