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我院召开了十二大核心技术体系年度成果评审会,由我院和油田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每项技术体系取得的技术创新进展、现场应用和知识产权建设成果进行了系统评审,总结经验、剖析不足,为明年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江汉油田研究院科技管理部主任邹威说。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研究院聚焦油田“万千百”战略目标,发挥“参谋部”“智囊团”作用,强化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形成了迭代更新的“十二大”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了科研生产水平。截至目前,依托核心技术体系建设,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能源行业及中国石化一级企业标准1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建设技术体系,动态迭代更新
“2012年,我们初步形成了厚储层隔夹层精细描述技术,这是十二大核心技术体系之一低渗透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中的一项子技术。今年4月,探索形成依托地质建模技术描述巨厚储层中不稳定夹层的新方法,实现了对夹层的更精准刻画,该子技术得到更新完善。”研究院石油开发专家印波说。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研究院核心技术体系建设,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2021年10月,该院启动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系统梳理总结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体系,2022年3月,全面建成动态迭代更新的十二大核心技术体系。
邹威介绍,研究院核心技术体系包括已研发、正研发和待研发技术三个部分。已研发技术是总结的已形成技术,指导油田新开发区块勘探开发工作;正研发技术是攻关油田现在需要的技术,促进科研突破;待研发技术是为油田战略发展做储备,通过创立科研项目、申请外协力量实现研发目标。
“每项核心技术体系包含2-3个技术系列,每个系列包含已研发、正研发和待研发的若干子技术。如‘双复杂条件下地震资料高效采集技术体系’包含2个技术系列和19项子技术,其中,已研10项、在研3项、待研6项。目前,我们正在攻关这6项待研发技术。”邹威说。
建立管理制度,发挥人才作用
“今年年初,院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设立专项奖,将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绩效权重占10%,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兑现,促进了专家作用更大发挥。”印波说。
2022年1月,研究院出台相关管理规定,核心技术体系由该院主要领导统筹管理,科学技术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研究所室负责综合运行,主要贯彻执行国家、中国石化和江汉油田的相关制度,推进技术研发,检查考评执行情况。
“每个核心技术体系由专家牵头,由各研究所室挑选技术骨干,组建团队,推进技术研发。开展大兵团联合作战,形成科研与生产、物探与地质一体化运行模式和专业交叉融合、整体协同作战机制,集中力量攻克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邹威说。
目前,剩余气精细刻画成为制约涪陵页岩气田提高采收率的瓶颈,为此,该院精选不同专业领域的13名优秀科研人员组成页岩气建模数模一体化创新团队,发挥“分工专业化、协作一体化”的制度优势,首次实现了剩余页岩气三维展布可视化。姜宇玲是该团队最年轻的一员,她说:“在管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下,我能更多更快参与到项目运行和技术体系建设中,加入团队后,与团队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个剩余气靶向设计开发方案等成果,并代表团队参加油田第三届‘工匠杯’大赛获一等奖。”
“今年以来,依托核心技术体系建设,有力指导了8名青年在江汉油田2022年青工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大赛中获奖,11名职工被评为江汉油田2022年度科技明星,创历史最好成绩。”邹威说。
围绕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单套厚度大、无明显隔层的页岩实施立体开发并大幅提高采收率,目前世界上尚无成功先例。我们攻关形成了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下的子技术—页岩剩余气精准靶向设计,创建了国内首个页岩三层立体开发新模式,为大幅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院天然气开发所所长刘莉说。
该院核心技术体系围绕油田科研生产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重大需求,对应油田“万千百”战略目标,将核心技术体系分成不同目标门类。“海相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就是围绕油田‘万亿方储量、百亿方产量’目标,分解成高效勘探和高效开发两大技术门类,在产量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打造千万吨油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刘莉说。
在高效推进涪陵页岩气立体开发过程中,海相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按照“吃干榨净资源,着力提高两率”开发思路,以支撑油田“老区提高采收率、新区效益建产”为目标,强化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气精细评价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页岩高效开发“卡脖子”技术,实现剩余气分层定量化评价和三维可视化展示,井组预计采收率50%,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核心技术体系的部署指导下,研究院今年新立股份公司科研项目8项,分公司科研项目16项,股份公司先导项目8项,开展对外技术协作21项,申报成功率达90%以上,精准指导了该院各项科研生产工作。”邹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