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在新能源汽车强势需求带动下,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正迅速发展。但在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低碳化发展以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在2月24~25日浙江省江山市举办的2023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江山峰会上,与会专家达成以上共识。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介绍,2022年,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终端市场需求增长强劲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产销量和装机量均实现翻倍增长。
“动力电池产业已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一张亮丽的名片,但在低碳化发展方面仍面临挑战。”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表示。相关机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电池生产的平均碳排放在60~120KgCO2/KWh,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生的碳排放量在2880万~5760万吨。据高工锂电预测,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1250GWh,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为0.75亿~1.5亿吨。
对此,梁锐建议,动力电池行业低碳化发展要从全供应链碳排放关键点着手。动力电池材料的碳排放在其生命周期的占比约80%,其中正极材料的碳排放占比最高。因此,动力电池企业在做好自身碳减排的同时,还要推动上游供应链企业的碳减排。
在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罗俊杰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在产业链建设以及市场认可度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动力电池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以及动力电池制造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也基本形成世界第一的产业基础。但是动力电池供应链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例如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电池企业产能变化等。
“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电池制造加工和贸易中心,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近万亿元,其中锂电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约80%。但当前锂电池行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提醒道,从国内来看,近年来锂电池行业投资热度很高,产能风险已经显现,国内市场竞争将加剧。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已开始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国际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同时,电池制造关键原材料包括锂镍钴等仍多依赖进口,上游原材料较为紧缺、价格持续高企,都将给锂电池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刘宝生指出,为了保持我国锂电池产业的优势地位,当前行业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在原始创新方面下功夫,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行业仍需加强对锂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的基础研发,解决电池寿命、充放电时间、成本、安全等问题,同时要继续推动电池制造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电池产品品质,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本次峰会由江山市委、市政府主办,北京艾迪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大会同期还举办了锂电池多元化应用与材料创新、新型储能电池技术与安全发展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