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第十七届榆林国际煤博会期间,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院士论坛在陕西榆林举行。“双碳”背景下,能源化工低碳发展成热议的话题。
“未来的能源系统,应该是低碳化、智能化和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具有明显的减碳效应,比如绿氢与煤制烯烃过程融合,以电解水制绿氢部分替代煤炭生产烯烃,促进煤化工产业二氧化碳零排放甚至负排放。他建议榆林立足煤油气资源优势,推进现有技术升级和跨产业融合示范,打造多能互补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探索氢作为煤化工、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多能融合技术路径,以绿氢、绿色甲醇低碳能源为载体,加快园区级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低碳融合示范,为煤化工走出一条兼顾经济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新路。
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表示,煤炭微矿分离技术是能化行业低碳发展的出路,即通过将煤中可燃物与不可燃的远古物质分离,制备高热值类液体燃料及矿源土壤改良物,从源头解决污染、滥用化肥及土壤生态问题,同时低成本生产绿色甲醇、氢气等高附加值化学品,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碳减排提供可靠途径。绿色甲醇可作为优良的储氢和运氢载体,用于分布式能源各种场景,并与光伏、风能等补稳定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王双明看来,煤炭能否继续主体能源地位,新能源何时能够替代煤炭成为主体能源,取决于规模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地质封存技术的经济性,以及储能技术的成熟和安全应用。他认为,新能源+储能、超低排放燃煤发电+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将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应加快热解气化一体化、热解发电一体化示范研究,最大限度利用低阶煤中富含的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同时变革煤炭开采方式,探索井下原位热解,密闭加热生产提取油气组分,将半焦(兰炭)留在地下,实现取氢留碳。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介绍了在榆林建成的世界首个氢赋能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站的运营效果。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金柱分享了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创新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