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在辽河油田开展热采稠油转化学驱降黏开发二维模拟实验,证明了原油黏度达700毫帕·秒的稠油化学驱降黏开采的有效性,向着稠油热采转冷采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辽河油田稠油储量规模庞大。为实现降碳减排,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稠油“热力+”、稠油冷采等新一代稠油绿色低碳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推动稠油开发方式转变。
今年7月,科研人员在海1块实现了黏度小于200毫帕·秒的注水开发稠油转化学驱开发。与海1块相比,这次实验采取的样品来自千22块,原油黏度、密度更大,地层温度更高,在常温下几乎不流动。此前,千22块采用注蒸汽吞吐开发,转为化学驱冷采难度更大。
为填补热采稠油转换化学驱技术空白,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制订了4条稠油转型开发技术路线,规划稠油化学降黏剂驱替等27组实验,并选定千22块为目标区块,在试验室开展了普通稠油化学驱降黏二维模拟实验,为现场应用提供依据。
实验中,科研人员反复优选化学降黏剂,充分考虑热采转冷采模型适应性问题,全方位精细改造实验模型,确保实验成功进行。实验发现,单一降黏试剂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复合驱油体系对原油乳化作用明显,可有效降低黏度,提高流动性,扩大波及效率,驱油效率较空白水驱提高20%以上,多剂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
下一步,技术人员将持续深化稠油致黏关键因素与高效降黏配方体系研究,力争将化学降黏复合驱实施黏度突破1000毫帕·秒,采收率提高8%以上,实现“以剂代汽”技术突破,解决稠油热采高能耗、高碳排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