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围绕新能源技术与我国能源安全这个主题,特别强调:“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能源安全,特别是新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重点,避免了误区,是指导我国能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结合我国和世界能源安全和新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我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同大家交流一下石化行业高度关注的四大问题。
一是高度关注新能源技术创新前沿突破的趋势问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迎来多点突破的可喜局面。5G技术、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等都在迎来新的突破,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传统能源的转型升级仍然是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在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和跨国公司都对能源转型和创新变革倾注了大量的投资和精力。
美国出台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的《2021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将清洁能源作为主要投资领域,并将清洁能源作为美国国内经济复兴的重要抓手。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也将绿色化和数字化作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手段,欧盟提出的1.85万亿欧元复兴计划中,有30%直接用于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其他投资也与2050年碳中和目标一致。日本政府发布“绿色增长战略”,将在海上风力发电、电动车、氢能源、航运业、航空业、住宅建筑等14个重点领域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并对企业在绿色经济减排方面的投资给予税收方面的支持。我们国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视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全力支持“双碳”目标的实施落地。
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中,我们行业密切关注五大创新技术的突破和进展:一是化学工业制氢的系统技术,特别是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技术;二是甲烷氧化偶联和无氧偶联制乙烯技术;三是原油直接裂解生产化学品技术;四是可燃冰开采利用技术;五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这五大前沿核心技术的突破,有可能直接改变新能源变革的时间、进度和结构。
在这五大新能源技术创新中,我们高度重视氢能技术的创新突破。有人预言,氢能也许是人类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因为氢能不仅燃烧热值高,而且燃烧产物无污染,同时原料来源广泛,这三大优势决定了氢能未来的地位。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估算,203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4000万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2050年,氢气年需求量将达6000万吨,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氢能有望成为能源终端体系中的消费主体。但氢能能否完成能源主体地位的转换,完全取决于氢能创新技术的系统突破。只有在制氢、储氢、运输氢和加注氢的全系统取得整体突破,氢能才有可能登上主导地位的舞台。实践告诉我们,新能源的创新突破,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先立后破”的原则,是我们对新能源未来发展最务实、最科学、最稳妥的选择。
二是高度关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有序接替、平稳转型的过渡问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在全球不确定性大幅增加,逆全球化思潮不断翻新的大背景下,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我们国家同样面临着绿色转型与能源危机交替影响下产业链安全的挑战。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如何认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转型速度呢?有的企业认为,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指日可待;也有的企业认为,传统能源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替代。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我们既要高度重视传统能源目前占据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认识新能源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发展清洁能源,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做好全方位准备。我们必须在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之间,以正确的态度而上下求索,以确保走出一条我国能源以最低碳和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路子。
在现阶段,石油、煤和天然气仍然占据能源消耗的主导地位。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21年的统计,世界一次能源消费达到180.3亿吨标准煤,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超过34%,煤炭的比重为30%,天然气的比重为24%。据BP预测,随着《巴黎协定》的实施,到2035年,石油、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分别为28%,24%,与2015年相比,都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而天然气的比重则上升了1个百分点,成为25%。从预测分析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当前绝对意义上的主导能源。而且从剩余探明储量来看,它们未来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未来30年的石油需求将会呈现下降态势,未来世界能源结构的大重构势在必行。因此,传统能源行业及相关企业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在确保国家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要抓紧布局、研发新能源技术,走出一条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有序接替、稳妥推进、跨越转型的新路子。
我们也注意到,今年3月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剑桥国际能源周大会上,一些石油公司的巨头,对全球能源转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如沙特阿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就表示,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去年全球82%的能源消耗仍然来自化石能源。他强调:“过去20年里,用于能源转型的全球投资超过9万亿美元,但迄今风能和太阳能总供应量在全球能源中占比不到4%,电动车总使用时间占比不到3%,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比稳定保持在80%以上。”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在会议上也强调了同一个观点:他“预测今明两年石油消费都会创造新高,全球石油需求峰值不会很快到来。”“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还没有走上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道路。”他认为,世界在接近这一目标方面面临的“困难之处”在于,“虽然我们的社会希望减少排放,但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给能源市场带来剧烈动荡之后,“简单的线性全球转型和期望已经动摇,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强,全球能源转型将会走上多维路线。”“尽管替代能源对减排作出了贡献,但如果世界集中精力减少化石能源的排放,会取得好得多的效果。”剑桥能源周网站对“多维”的解释是:多速度、多燃料、多技术。会议的一个广泛共识是:没有全球通用的净零途径。能源转型的多重路径不构成非此即彼的选择,更不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那么简单。
虽然人们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有不少公司仍然把能源新技术的创新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作为未来业务的增长点。根据美国能源部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提供的数据,目前在美国有600多个新能源投资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总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在美国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有望首次超过煤电。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没有石头,而是出现了冶炼技术;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会是因为没有石油,而是出现了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一定要在正确认识能源转型复杂性的前提下,既要高度重视化石能源的现实作用,又要毫不放松地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既要担负起传统能源保供的重任,又要承担起新能源技术创新突破的责任,这就是我们行业的双重责任!我们必须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寄予厚望!这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
三是高度关注传统能源在不断创新过程中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问题
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还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有专家预测,当前世界能源发展在由化石能源转化过程中,天然气作为过渡化石能源,发展将会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天然气将会在未来多维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告认为,清洁能源在未来世界能源领域将成为主角,天然气或许更是主角中的主角,天然气占比会大幅上升到27.6%,超过石油占比27%,成为第一大能源品种。
数据统计,自从中国与俄罗斯建造油气管道后,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天然气就日渐剧增,通过油气管道输送至中国的天然气总量已经超过了100亿立方米。到2021年底,俄罗斯每天从管道中输送到中国的天然气量增加了50%。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天然气量在过去一年里也增长了近7%,高达470亿立方米。中国市场更是占据了其对亚洲北部国家出口总量的近四成。今年中国购买澳大利亚天然气的数量将首度超过日本,成为澳天然气最大买家。可以预见,未来天然气的消费、运输、装卸、物流等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如何有序发展天然气产业,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提出系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优化战略方案。
此外,中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能源粗放使用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面对能源供需的突出矛盾,亟须把节能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满足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节能降碳产业的创新发展,依然是搞好传统能源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是高度关注“双碳”目标的实现对化学工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行业具有率先突破的攻坚责任。
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措施,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首先,我们要明确减排工作的责任边界。第一步要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工作搞好,特别是要把生产过程中CO₂排放的基础工作搞扎实,碳排放一定要有数字概念,要把统一标准、计量手段放在首位,必须把计量方法搞科学、搞准确。一定要率先把CO₂排放的标准和计量手段建立起来。没有标准和统一的计量,一切工作都是空谈,更谈不上碳税征求的问题了。在“碳达峰”指标的确立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CO₂排放的现状,还要留有未来发展的空间,要把经济发展和碳达峰统一起来考虑,不留余地、不实事求是的做法,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我们自己。
其次,要加快研发和推广CO₂减排的绿色工艺。我们行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绿色工艺,先进的过程技术,来实现CO₂的减排。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在炼油装置生产过程中,在煤化工工艺过程中,在产业生产的链条中,如何通过绿色先进工艺减少CO₂的排放,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分离和捕捉CO₂,如何搞好CO₂的运输和封存,这些都需要技术创新和工艺技术来解决。
第三,CO₂减排的难度很大,CO₂中和的难度则更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碳中和的最终解决方案还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如何实现碳中和?我们要充分发挥化学工业的独特优势,在CO₂的物理利用、化学利用中,积极探索CO₂在食品工业、在医疗行业、在溶剂萃取中的物理应用,在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素、甲醇、水酸、无机盐等)、高分子材料(共缩聚反应、加成共聚反应、三元共聚反应等)、与环氧化合物的共聚反应和生物技术融合发展中的化学应用。只有找到了CO₂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我们才能取得碳中和的主动。随着技术创新的突破,CO₂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产品越来越多。CO₂不仅可以用来生产甲醇、乙醇、多元醇,还可以用来生产可降解材料、生产丁二烯橡胶、航空煤油……
现在,我们行业对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相信,在“十四五”和即将开始的“十五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最后,想讲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行业的创新,只有走上以企业为核心的轨道,才有可能开创行业创新、国家创新的新局面。因为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行业的创新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代表国家、行业水平的企业竞争上。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竞争能力就代表着国家、行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水平就代表着国家、行业的竞争水平。从我们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企业创新能力自己同自己比,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但同国际先进企业比,仍有较大差距,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石油和化工企业,就是一个很大的差距。认真分析企业竞争力现状,学习跨国公司的经验,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加快一流企业培育的步伐,就是摆在我们全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都对新能源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30·60”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美丽中国建设”就一定可以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新成绩!
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李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