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协会新闻 会员动态 行业运行 政策法规 协会简介 协会智库 入会指南
   站内信息搜索
   协会信息
  协 会 简 介
  协 会 章 程
  通 知 公 告
  入 会 指 南
  协 会 新 闻
  新 增 会 员
   资讯中心
  行 业 运 行
  政 策 法 规
  科 研 成 果
  化 工 园 区
  安 全 环 保
  企 业 质 检
   会员服务
  会 员 动 态
  会 长 单 位
  副 会 长 单 位
  理 事 单 位
  技术委员会委员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运行
氨国际贸易将逐步复苏
更新时间:2024-05-30 来源:中国化工报
  

可交易量增长 低碳氨市场拓展   

  近日,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氨业务分析师乔治·埃利塞夫表示,在全球氨的生产和消费中,用于国际贸易的比例相对较小。在经历因俄乌冲突造成的收缩期以后,氨的国际贸易量将获得来自中国的潜在增量,并通过低碳氨的需求逐步复苏。

  俄乌冲突造成负面影响

  埃利塞夫表示,2023年,全球氨国际贸易量为1710万吨,占全球消费量8.8%,较2021年的1920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10.1%)有所下降。根据标普全球数据,2023年全球氨产能为1.939亿吨,化肥生产用途约占产量的78%。

  2023年,俄乌冲突仍是造成全球氨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标普全球公司旗下Fertecon公司最新发布的《氨展望》报告,俄乌冲突导致氨贸易大幅中断。2022年国际氨贸易量收缩了165万吨,2023年再收缩40万吨。

  埃利塞夫称,2022年,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加剧了随后的供应冲击,导致欧洲几家主要氨生产商在2022年年中前降低或停止了经济性极差的氨生产,全球23%的国际传统氨供应消失,由此对氨产业和市场造成非常强烈的供应冲击。据称,欧洲氨价格飙升至创纪录的高水平,2022年4月达到最高水平的1600美元/吨以上。埃利塞夫说:“欧洲过去是一个巨大的氨生产地区,2021年的供应量为458万吨,但产量几乎瞬间消失,可以想象冲击有多强烈。”

  然而,由于存在大量累积的产能过剩,供应中断影响逐步得到了缓解。而最近的一些产能扩张,包括一些专为出口设计的新产能,意味着新出口能力与实际进口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此外,虽然俄罗斯正努力重返市场并增加出口,但预计不会恢复到2022年前水平。

  中国新产能带来流动氨

  随着氨作为燃料和氢载体的新潜在用途出现,预计未来氨贸易量将不断增长。埃利塞夫预计,2025年国际氨贸易量将增加到1830万吨。

  在新的氨产能方面,埃利塞夫表示,中国的一些新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和2025年开始运营。他指出,中国大部分新建氨产能与工厂迁离城市或工厂为使用较低成本煤炭升级改造有关。此外,中国的新丙烷脱氢项目也会增加氨产能,因为这些工厂会副产氢气,适合于生产氨。

  Fertecon公司的《氨展望》称,2023年中国的氨产能已出现大幅增长,净增长了470万吨/年,预计2024年还会增加360万吨/年。

  埃利塞夫表示,中国氨出口终端的产能现在估计为160万吨/年。虽然中国市场估计氨消费量超过6000万吨,商品市场量约为1200万吨,但中国氨产品可随时调整为“出口或进口”。因此,全球供应量的10%可随时进入中国市场,反之亦然,这取决于市场的情况。

  低碳氨需求将放大

  埃利塞夫强调指出,2040年之前低碳氨产能或出现过剩。他说:“通过比较低碳氨的潜在需求和供应,无论是现有氨设备脱碳成为低碳氨,还是与氢能相关的低碳氨,因为供应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供应方可能会选择过量生产。”他补充说,包括蓝氨和绿氨在内的低碳项目,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来自需求方的承销。尽管存在这一担忧,标普全球公司氨咨询董事肖恩·穆霍兰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计划项目中将有280万吨/年的绿氨和390万吨/年的蓝氨投产,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每年12.5万吨的绿氨产能在试点工厂投用。

  标普全球预计,到2030年低碳氨需求将达23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人们对低碳氨的兴趣程度很高;脱碳的紧迫性已经上升到全球议程上,技术进步也取得了进展,并使之成为可能。氨市场现在已扩展到化肥和化工行业之外。他说,已经宣布的低碳氨项目已经超过现有市场的规模,但目前阶段,只有700万吨/年低碳氨产能获得最终投资决定。这只占到拟议的超过2.6亿吨/年产能很小一部分,其中包括2.15亿吨/年绿氨产能和4500万吨/年蓝氨。当然主因是目前环境经济状况不佳,低碳氨生产成本太高。

  友情链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浙江经济网  中国化工网  中国化工报  慧聪网化工频道

主办单位: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经信厅材料工业处
运营单位: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0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