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协会新闻 会员动态 行业运行 政策法规 协会简介 协会智库 入会指南
   站内信息搜索
   协会信息
  协 会 简 介
  协 会 章 程
  通 知 公 告
  入 会 指 南
  协 会 新 闻
  新 增 会 员
   资讯中心
  行 业 运 行
  政 策 法 规
  科 研 成 果
  化 工 园 区
  安 全 环 保
  企 业 质 检
   会员服务
  会 员 动 态
  会 长 单 位
  副 会 长 单 位
  理 事 单 位
  技术委员会委员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运行
上市公司如何“借力”资本奔一流?
更新时间:2024-12-04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者按 在资本市场与石化化工产业深度交融之际,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提升石化化工上市企业竞争力?近日于南京举办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投融资大会暨2024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峰会分论坛给出的答案是:投资、融资“双融合”将成为石油化工上市公司“奔一流”的强力助推器。今日特刊载与会专家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总经理张健秋:助推上市公司“循新而行”“向质以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新“国九条”等一系列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激发市场活力的重磅政策的出台,为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也为资本市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近年来,石化化工行业一大批表现卓越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支撑力量,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石化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力量,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这些上市公司正在积极集聚各类先进要素,不断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加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

  报社在近几年也积极组织专业团队实地调研走访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报社认真总结并广泛宣传推广了一批优秀上市公司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实践。报社还通过组织座谈、举办会议等多种活动形式,为上市公司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上市公司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交流。

  当前全球经济正温和复苏,期待资本市场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助推上市企业“循新而行”“向质以进”,共同绘制石油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郑宝山:激活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动力引擎

  上市公司是石油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要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创新引领,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

  发展石化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举措包括产业提质升级、科技自主创新、优化产业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其中,上市公司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骨干力量,将重点依赖于技术创新,不仅要加大人力投入,还要加大研发投入,需要优质投资的助力。

  对比近几年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状况,2020—202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为1.1%至1.2%,仅稍高于近几年全行业平均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在研发资金量等关键指标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以2023年为例,杜邦公司研发投入35.8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4.2%;巴斯夫研发投入162.8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3.1%;三菱化学研发投入61.2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5.8%;万华化学研发投入40.8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2.3%;中化国际研发投入8.9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6%。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的引领者,肩负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行业不仅要积极吸引和培育高端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更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中金公司投行部总经理段毅宁:“并购六条”激发资本市场活力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9月24日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简称“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布局,支持上市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鼓励引导头部上市公司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加大资源整合,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依法收购上市公司。

  目前,市场化并购逐步活跃,其中民营制造业企业较为积极,高新企业扮演重要角色,产业整合是市场化并购的主要目的,并购趋于理性,体量与自身规模相匹配。

  通过A股上市公司并购退出路径包括A股直接收购、A股先参后控和其他创新路径。A股直接并购需要关注市场化估值、卖方提供业绩承诺、卖方各轮财投的利益考量、卖方利益保护、买方利益保护。

  未上市的资产寻求出售的意愿也在增强。在IPO阶段性收紧的背景下,以并购方式实现证券化将成为当前未上市公司的又一重要选择。国内成长型基金体系逐渐成熟,聚乙烯/维生素C待退出规模巨大,并购将成为财务投资人的重要退出路径。



  德勤中国并购交易服务总监赵娜娜:全球化工行业并购呈现新特点

  全球化工行业并购数量2021年创近10年新高,受各种因素影响,2023年并购数量虽跌至低点,但市场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现阶段,全球化工行业的并购目标呈现出鲜明的集中性,大宗化学品领域成为众多资本追逐的焦点。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汽车行业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成为化工并购投资的热门终端领域。在特种化学品和材料领域,涂料、黏合剂、密封剂和弹性体尽管在2023年并购活动有所减少,但与其他细分领域相比,依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在工业气体领域,大型企业通过并购中小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规模效应的最大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小规模资产收购仍将是该领域的主流趋势。

  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交易依然是亮点。2020年以来,交易量和已披露交易金额均持续增长,2023年投资并购增长虽趋缓,但交易量647笔是近5年最高。新能源细分领域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动力电池领域大圆柱电池、磷酸锰铁锂、硅负极取得一定突破;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产业化提速;光伏领域N型电池逐步取代P型;伴随风电从陆上逐步走向深蓝,围绕深海发电技术持续发力。

  从交易主体来看,私企投资并购参与度不断增加,国企参与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交易数逐年攀升,2023年略少于PE/VC参与投资数量;储能产业链受资本青睐,交易金额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32%。

  从交易方向看,境内交易为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主战场;在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外部环境不稳定背景影响下,出境交易呈下降趋势;入境交易略有增加,关注行业主要集中在锂电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领域;在已披露股权比例交易中,小于50%的非控股类投资并购仍为多数。


  谱润投资董事长周林林:制造业海外并购迎来新机遇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国际地缘政治、关税、技术封锁以及国内需求疲软、产能过剩、IPO政策变化。全球化与创新已然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核心关键所在。

  作为具有整合能力的成功并购实践者,2023年谱润基金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Camtek下属的康代智能科技,完成了对其相关资产的100%收购。标的公司的核心技术为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30年的研发积累让其具有很高的行业壁垒,但并购前其业务增长进入了平台期。并购后,谱润投资帮助Camtek聚焦其业务,康代智能业务和利润持续增长,提升了资本市场认可度。这种双赢的兼并收购,成为公司的重要成长引擎。

  从康代智能的案例可以看出,精准剖析行业周期和趋势无疑是构建稳固并购逻辑的基石。深度挖掘企业内部潜能并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体系,是驱动核心业务蓬勃发展的核心要素。借助康代平台大力开展兼并收购,以此拓宽公司的发展疆域,是极具战略价值的增值服务路径。

  此外,确认好的并购对象是成功关键,文化和沟通是并购后期的关键。灵活运用双方各自擅长且熟悉的管理方法,同时制订并遵循凝聚广泛共识的发展战略规划,可为并购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金董汇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星:引入耐心资本需精准发力

  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资本市场投资功能要放大,核心要素是让投资者有相应投资回报和获得感,才能激发耐心资本不断壮大。

  首先需要政策支持,打开通道,推动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解决当前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其次,除了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以外,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各类资本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再次,要大力培养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是“耐心资本”的代表,未来应通过优化周期考核等方式实现“长钱长投”,进一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当前资本市场存在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石化化工行业若要引入“耐心资本”,需从三大关键层面精准发力:一是在政策支持与市场经济完善方面,政府要积极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设立专项基金,直接投资或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管机制;推动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二是在培育耐心资本环境方面,全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鼓励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设立“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三是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通过这些措施,吸引更多的长期资本进入。



  川流投资创始合伙人时雪松:产业资本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化学及材料行业的版图中,市场份额与企业规模的格局变化正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向。2022年,全球化学及材料行业销售业绩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市场以接近2万亿美元的规模居榜首。但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市场份额难以进一步提升。同时,中国化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走向并购整合是大势所趋。

  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在化学及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格局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中国对其出口规模显著小于进口,且进口产品多聚焦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双高的高端材料及化学品。这一差距凸显出我国在高端化工领域的短板与不足。

  因此,产业资本要助力上市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精准锚定进口替代、工艺强化以及应用创新等关键航道。其中,新材料与化学科技是重要的产业连接器,也是制造业提质和应用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例如,在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半导体等领域均有很大的替代与创新空间,这些领域或将为化工企业提供创新机遇,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打造核心竞争力。



  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卫涛:应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类债券

  可持续发展类(ESG)债券包括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低碳)转型债券等。石油和化工企业可以利用可持续发展/转型目标和资产进行相关融资,增加对SLB和转型债券等ESG债券的关注,拓宽融资渠道,在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同时,发挥好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石油化工行业的SLB债券、(低碳)转型债券在市场中占比均明显高于绿色债券。一方面是因为低碳转型需求迫在眉睫,石油化工行业作为碳交易八大行业之一,助力低碳转型项目发展的(低碳)转型债券具有较大潜力;另一方面是由于SLB债券不限募集资金用途,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来说,资金使用更加灵活,不用限定于具体项目,且挂钩目标的设置可以与发行人低碳转型目标相结合。建议石化企业加强对SLB债券和转型债券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石化化工上市公司纷纷开始发行ESG债券。例如,中国石油率先推出市场首笔“绿色”两新双贴标债券;中国石化发行了“绿色债券”,成为国内油气企业发行的第一支碳中和债券;中化国际发行了上交所首单可持续挂钩公司债券,是石化行业首单可持续挂钩债券;万华化学发行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转型+科创),是中国银行间市场首批转型债券,也是银行间市场首单在转型中赋予“科创”属性的债券,实现了低碳转型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总工程师江成真: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备受关注

  “绿色化工”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生物物质资源利用的生物基材料体系,是传统化工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秸秆产量庞大且可收集利用量颇为可观。按可收储量的50%来计算,国内生物质秸秆作为原料用于生物质精炼的规模每年在4亿吨。以此推算,主要生物质精炼产品的总产值在2万亿元以上,同时可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为农民增收2000亿元。与此相对应,其投资、融资需求在1.2万亿元以上。

  近10年来,虽然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出台了较多的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但我国规模化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秸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高效利用。

  圣泉集团凭借多年的深耕细作与实践探索,找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全新路径——全组分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圣泉集团自主创新的生物质精炼技术可将农业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分别充分利用,可生产几千种化合物,广泛用于能源、化工、食品等众多领域。未来,圣泉集团拟建设20个生物质精炼工厂,年总处理量达600万吨,年总投资达200亿元。



  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助理沈芃泽:资本赋能推动产业扩张

  近年来,卫星化学围绕轻烃一体化构建生态圈,致力于成为绿色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领域的翘楚。公司依托轻烃一体化产业链,以清洁原料为起点,构建了覆盖整个产业链全流程和碳减排、碳捕捉、碳回收、碳替代“4R”绿色低碳产业模式,在绿色化工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

  在发展进程中,卫星化学借助再融资推动产业扩张。2016年,卫星化学已拥有年产45万吨丙烯、93万吨丙烯酸及酯等装置,在碳三领域崭露头角,并对丙烷脱氢(PDH)技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抓住市场机遇,进一步巩固并扩大竞争优势,卫星化学在2017年发行第一笔定增募资30亿元用于建设平湖基地,完善碳三产业链,翻番PDH产能,新增聚丙烯、超吸水聚合物(SAP)装置,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卫星化学现已实现碳三产业链耦合闭环,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增强。

  2020年,卫星化学发行第二笔定增募资30亿元,用于建设连云港基地,打造碳二产业链,筹建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年产135万吨聚乙烯、219万吨乙二醇和26万吨乙腈联合装置项目。凭借绿色低碳、效益更高的轻烃裂解技术进入新领域,项目投产后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经过持续强链延链补链,公司市场龙头地位愈发稳固,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卫星化学将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未来研发中心,持续投入创新资源,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文字由王俪锦整理,图片由王京尧和李树鹏拍摄)

  友情链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浙江经济网  中国化工网  中国化工报  慧聪网化工频道

主办单位: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经信厅材料工业处
运营单位: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0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