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1年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以下简称“双化协同”)行动计划,以推动数字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围绕上述任务,各地区、各部门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场景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效。
近日,在国家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的指导下,双化协同发展监测课题组编制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深入分析2023年以来我国双化协同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为政府施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双化协同纵深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随后,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
当前,重点领域双化协同实施路径已逐渐清晰。如在能源化工领域,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油气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以数字化智能化用能加快能源消费环节节能提效等重点任务。此外,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效率、环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报告》指出,当前双化协同要素保障逐渐加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我国双化协同领域授权专利2.9万件,同比增长22%。2016—2023年,我国碳排放监测、碳足迹领域有效专利年均增长幅度为57.5%、21.8%。二是数据基础不断夯实。双化协同能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投入碳减排领域,通过算法驱动,精准快速识别有效需求,降低资源消耗,推动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全链条清洁化、节能化改造。如山东通过打造全省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一张图”,每天采集、审核自动监测数据137万条,点位联网率超90%,数据有效率达95%以上,汇聚410亿条生态环境数据,充分释放环境领域数据价值。
重点领域成效明显
伴随双化协同工作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也进一步提高。
一是多领域加速覆盖。数字赋能领域从电力、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加速向能源供给与利用、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领域覆盖。二是全产业链协同提升。从龙头企业内部扩展到产业链上下游,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满足上下游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测算、碳排放分析、碳信息披露等需求,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三是多环节拓展应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转型从单一环节向多环节转变。
《报告》提到,数字技术在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中担纲主力。一是推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80%资源环境影响取决于设计阶段,仿真模拟、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实现产品轻量化、低碳化、循环化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动生产制造节能降耗。通过智能排产调度、产线柔性配置、数智精益管理、数字化能碳管理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如中德工业园区通过能碳管控解决方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助力园区实现能源流、数据流、信息流、碳追溯流“四流合一”,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超80%,年均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三是推动绿色仓储物流发展。通过货物码放、调拨、配送等环节自动化,提高仓储利用率和物料运输效率。
未来亟须“五个注重”
《报告》认为,未来双化协同应从五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注重创新驱动,强化双化协同技术支撑能力。要推动双化协同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优化重大专项、研发计划等支持方向,围绕数字化能碳管理、环境数字化监测治理等方向,加快突破核心技术。
二是注重集约高效,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加快推动液冷技术、算电协同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落地,持续提升电能、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围绕设计、生产、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实现产品低功耗、智能化、循环化转型升级。
三是注重融合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转型。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的广泛赋能性,加快能源、工业、交通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部署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四是注重因地制宜,推动优势发挥和集群发展。要鼓励引导各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和功能优势,在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利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智慧园区建设、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五是注重开放共享,深化双化协同国际交流合作。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拓展双化协同领域多双边对话合作,促进政策沟通、科技交流、项目合作,广泛凝聚发展共识,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